行业信息
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谈建筑创作
来源: 时间:2019/09/18

年过8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梁思成、杨廷宝、童寯等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先驱身后,他以南京长江大桥、加纳国家大剧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美术馆等作品,在中国的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今年5月,这位大师的建筑作品展——“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作品展以视频、模型、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他从业以来主持设计的近20个精品项目。程泰宁指出:立足本土,进行跨文化的对话,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不等于中国,现代也不等于西方,中国建筑的未来在“前方”,而不是“西方”或“后方”。我们要“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探索“现代”与“中国”的契合,寻找中国文化精神,力求在创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要创造既符合建筑基本原理,又能为世界所了解、所共享的建筑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世界建筑舞台上获得话语权。

具有东方智慧的建筑理念

1956年,程泰宁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从业以来主持设计国内外工程150余项,多项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其中,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铁路新客站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加纳国家剧院、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入选国际建协(UIA)《廿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2004年,程泰宁获中国建筑师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

此次作品展展出的精选项目包括杭州黄龙饭店、建川博物馆战俘馆、温岭博物馆、江阴国乐中心、杭州西站等,呈现出这位大师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建筑体例中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他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的深层思考。

建筑作品展——“境”

其建筑创作思想,即以“语言”为手段,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这一具有东方智慧的建筑理念,是他建筑创作上求变创新的理论支撑。

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工程

“做建筑不是遵循先做立面、平面这些惯例性流程。在设计之初,就抱定一个想法,把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结构形式、经济因素、安全性能、甚至是市场定位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程泰宁说,以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工程为例,“最大的设计难点在于兼顾新老融合。老大殿是具有深厚历史人文积淀的古老建筑,必须要陪衬它、突出它;而新馆是新建的,必须有自身的独立形象。后来,我们把老大殿‘身高’整体抬高3米,突出形象,希望新馆的面貌与老馆融合。这种融合绝不是把老馆屋顶拆旧立新,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在建筑‘语言’上、形式上,更应该在一种气质上、调性上将老与新、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当时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竹简、青铜等雕刻手段,让二者的气质、调性融会贯通。”

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

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在于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程泰宁认为,从近些年一些已建成或正在设计的建筑作品中能够明显地看到,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成为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愿望。这是多年来中国建筑师与世界建筑文化交流反思的结果,也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有了进一步认识的结果。

浙江美术馆

“愿望虽然美好,实践起来却是长久之功。”程泰宁说,这些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但也常常发现,有些设计方案虽然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多种多样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是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只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还有的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

他认为,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还有待理论与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但在认清方向以后,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建筑师要“术以载道”

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程泰宁长期工作在第一线,致力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如今他虽已80多岁高龄,但仍坚持自己画草图,享受做设计的乐趣。

温岭博物馆

在程泰宁心中,建构我们自己的以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现代优秀建筑作品的不断涌现。

“现在,人们很关注建筑形式,什么‘欧陆风’、‘现代风’、‘新中式’。其实,脱离了时代和环境去评价一种建筑是没有意义的。对形式的固化理解、对某种固有形式的跟风,正是今天‘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重要原因。”程泰宁如是说,“在设计四川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时,想要突出的是压抑、扭曲、悲怆的氛围与意境,这是我对战俘人群的理解。有的观众在参观战俘馆时能流泪,这是参观者与设计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所以,我非常希望中国建筑师能更自觉、更充分地去表达。好的设计能让人去回味,引发思考。”

“中国文化中有‘文以载道’一说,中国的建筑师其实要学会‘术以载道’。”这是程泰宁的心声。

程泰宁手绘

几十年来,150多座建筑作品、一万多张建筑手稿以及100多万字学术论著……程泰宁从未停下脚步,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中,他与他的作品相互塑造、相互成全,充分诠释了“建筑是一生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