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两会时间|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加强执行合理工程建设工期
来源: 时间:2019/03/11

未标题-1 拷贝.jpg

目前,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工期多为业主单方要求,无论合理与否,设计、施工方只能被动接受。因此普遍存在工程建设工期不足的现象,致使许多工程品质不高,建设质量有可能得不到保证。这一现象不利于中国建设行业的升级换代,也不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中国建设报》记者获悉,针对这一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联名全国政协委员王翠坤、王美华带来了关于加强执行合理工程建设工期的建议。

冯远指出,建设项目片面追求速度,不合理压缩工期可能造成如下问题:

一是勘察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建筑品质不高。设计工作处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前端,若设计功能考虑不全面、细节深度不达标,可能造成施工中返工,致使建设成本增大,也易留下安全隐患。还可能导致建筑使用过程维修工作量大,维护成本高,在节能与环保上难以满足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对建筑整个服役期产生重大影响。当工期被不合理压缩时,可能造成勘察简化、地质灾害评估不充分、选址不当等导致建筑不安全的问题。我国建筑平均寿命偏短(据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拆除,与功能不满足要求、品质不高有很大关系。

二是容易引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任意压缩施工工期易使施工过程简化,施工操作规程难以全面实施,基层工序流程和验收检查不到位,增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也可能留下建筑质量安全隐患。例如,为抢工期,在混凝土浇筑后强度未达到要求时就拆除支撑,极易产生梁下挠、裂缝现象,造成质量问题;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即开始作业,发生支撑架垮塌事故,造成施工人员伤亡等。甚至,有的建设项目为抢进度,出现“三边工程”,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和成本造价等问题突出。

三是损害从业人员身心健康,扼杀工作激情和创造力。压缩工期导致从业人员长时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会磨灭工作激情,减损对工作的热爱,扼杀创新能力。压缩工期带来的抢工作业,增大了劳动强度,使从业人员处于连续高度紧张作业状态,有损身心健康,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此外,因房屋预售或节日庆典需要而带来的短期抢工,也会导致劳动力配置失衡,扰乱企业有序管理,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保障合理工程建设周期,冯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法律保障,提高不合理压缩工期行为的违规成本。住建部1993年印发《全国市政工程施工工期定额管理规定》、2016年印发《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国务院发布《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2017年10月7日修正版)。尽管文件中已明确规定了建设工程发包单位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并且规定了相应的罚则,但全国仍普遍存在工程建设周期不足的问题,表明上述文件的约束效力和执行力度还不够。建议加大对不合理压缩工期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促使合同工期确定阶段更为谨慎,以此来约束合同工期主导者的行为,提高合同工期确定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二是强化监管力度,在建设程序中加大对工期合法性的审查。建议在招投标文件备案时,根据建设工程规模及工程性质,评估备案文件中的工期要求是否合理,对少于合理工期的合同,要求制定者提出制定依据,如依据不充分则责令修正,否则不予以通过。

三是倡导科学合理的建设发展理念,使保障合理工期成为行业共同目标。引导建设各方重视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充分认识到工期管理对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建设“品质工程”的重要意义。高质量的工程,必然需要合理的工期。

冯远表示,在全国工程建设普遍追求速度的情况下,需要在立法保障、监管审查、宣传引导上同时发力,加强执行合理工程建设工期,使中国由“建设大国”发展成为“建设强国”,实现‘百年建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