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都在提倡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这主要是从建筑节能和减少污染的角度来考虑的,即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通过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减少能量消耗等。我们需要看到,由于庞大的建筑规模导致建筑行业消耗巨大,尤以钢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为最。
建筑是否生态、绿色,不仅要看建成以后对于能源的消耗情况,还必须看其在建造时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情况,即所用建筑材料的消耗情况。从这一点看,世界上最生态、最绿色的建筑材料是木材,真正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是木结构建筑。
抗震性能突出
在现实生活中,木结构建筑必然会让人想到树木砍伐以及对生态的破坏。因此,人们对于木结构建筑多持怀疑态度。
从生态的角度看,建筑材料有三类:一类是最生态的材料,如木材,它们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生产过程不需要消耗石油、煤炭等能源,也不带来污染;第二类次之,如钢铁等金属材料,它们需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并会带来污染,但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第三类环保性最差,如水泥、黏土砖等,它们不仅消耗资源、带来污染,而且不易回收再利用。
木结构建筑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抗震性能好。木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具有一定的韧性,在地震中,有韧性的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的摇晃中不倒塌。而刚性大的材料“宁折不弯”,在震动摇晃中容易断裂垮塌。此外,木材比其他建筑材料轻,地震时即使房屋倒塌,柱子、梁枋等部分往往会倾斜支撑或架起,给人留下逃生的空间。即使是房屋倒塌,其带来的危险性也远比钢材、水泥等材料低得多。例如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其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与材料,在历次地震中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认识误区待澄清
对于木结构建筑,人们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个是木材易腐烂,使得木结构建筑不耐久。事实上,木材只要保护得好,可以达到一定的耐久性。以中国的古建筑为例,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真正原物的古建筑,年代早的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当然,南北方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对于古建筑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北方寒冷干燥,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南方炎热潮湿,保存起来会比较麻烦。然而即使是在南方的气候条件下,200多年前的清代建筑也比比皆是,而且有的还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这说明木材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易保存。反观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一般自然寿命为80年,保护较好的可达到100年左右。如此看来,耐久性并不是木结构建筑不可克服的缺点。
木结构建筑的另一个缺点是容易着火,这是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防火涂料在内的各种防火技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年初,湖南通道县两个全木结构的侗族村寨起火被烧光,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木结构建筑防火问题的思考。国外也有不少木结构住宅的村落,除了森林火灾外,很少听到关于住宅火灾的情况。日本不论传统住宅还是现代住宅,基本都是木结构建筑,也很少发生火灾事故。所以,火灾并不与木结构建筑构成必然联系。
生态优越性被看重
因为木结构建筑在生态上的优越性,目前欧洲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木结构建筑。尤其是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日本除了结构强度要求高的大型建筑(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外,底层的、小型的建筑80%以上均为木结构。日本全国建筑材料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显示:木材约占40%,钢材约占30%,水泥约占20%,其它材料只占很小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建筑基本上不使用黏土砖。这是一个合理的建筑材料比例,最生态的木材用量最大,最不生态的水泥用量最小。而我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最不生态的水泥和黏土砖用量最大,最生态的木材用得最少。当然,这其中固然有森林资源现状的限制,但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来看,必须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广大农村地区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可以暂时从一些盛产木材的国家进口木材,取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破坏环境严重的建筑材料。
目前,国外在木结构建筑方面发展很快,正在向工业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所谓工业化,即指木结构建筑在生产和制作上的工业化,在工厂里批量化生产构件,到现场进行装配。所谓大型化,即指用木材做大型建筑。木材的特性本来不适宜做大型建筑,而通过研究改进,用木材做大型建筑已成为可能,欧洲的一些国家和日本都已经有了用木材做大跨度建筑的实例。
关注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当前的大势所趋,而在建筑行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推广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